您现在的位置: 冬凌草 > 冬凌草产地 > 正文 > 正文

王家辿的香椿长在石头缝里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9/17 16:38:12

石缝里的香椿

□芭蕉雨声

四月的王家辿是慌张的,香椿慌张着拱芽,王家辿的人慌张着掰芽,长得快,掰得快,都卖给了闻香而来的城里人。

原来的王家辿是腼腆的,石头房子井然有序布排在半坡,一层梯田一层房屋。高门楼,小院落,院内的大娘大爷木讷和善,大娘哄着小孙子玩耍,大爷扛着铁锨下地干活儿。石板铺就的幽长的巷道,只有我落脚的声响。在适当的位置我伸手可摸着黑瓦上的瓦松,靠墙的劈柴规规矩矩垒成一垛。房前屋后都是香椿树,高大的有,大多是矮壮的椿树桩子,他们邀我香椿出芽时再来,一枝能生满屋香,我嘴里答应着,再来已过去好几个年头。

王家辿是国家级传统村落,停车场上的大车小辆,车牌有山东的,安阳的,鹤壁的,郑州的。成群结队往这个小小山村赶来,有的只是打哄哈凑闲趣。我与其说是奔着香椿芽来,不如说是喜欢这个石头村庄,僻静,幽秘,安逸,让我一直牵挂着。

赶上了,清明谷雨之间正是香椿发新芽的时候。村里的妇人们擓着沉重的荆篮趔着胯,踩层叠的石阶往高处停车场运送自家的香椿和小米。她们穿着朴素,行动笨拙,说着林州味的方言。力气弱的老太太擓不动重物,就把在秋里积攒的一把干豆角,一兜冬凌草,一点熟萝卜片,用塑料袋装好,宝贝似的一溜儿摆在身边。她们的家沉在低处,扭脸就是几何形状的屋顶,鳞次栉比的瓦片精致耐看。他们不觉着有啥稀奇,不明白城里人为啥都往这儿跑,跑来的人多了,他们也不再淡定,搜索犄角旮旯,把能换成钱的都往外拿,哪怕自己少吃一口。

交易多了,心眼活了,有的妇人会撵到车跟前去兜售。没去统计王家辿现住人口,不同脸面的妇人有十多个,还不算街巷里靠墙根坐着的。二十多户人家是有的。

与往日不同的是村边垒起了围墙和寨门,围墙很高很长,圈住了东坡梯田里的香椿林,以前房前屋后爬上爬下的我们,随意徒步受限。跑到西坡上遥望王家辿,家家户户尽收眼底,远处群岭起伏。他们靠东坡方向起家,朝西北向。但并不觉着阴暗,可能跟坡势舒缓有关,山并不算大,与卫辉东拴马村有些相似,贵就贵在特产香椿。

红油香椿,曾香到皇宫里,上百年的香椿树有好几棵,老枝黝黑,梢头生红芽,芽头油亮鲜嫩。因为枝条僵硬,生不了多少新芽,所以老乡们积累经验,绝不让小香椿长成大树,掰掉春里这茬嫩芽,立等由主干部位锯掉侧枝。再窜出来的新条发芽后不再掰吃,长到来年这个时候采它的新芽。新芽出罢,再动锯。王家辿的香椿香,也许得益于这种残忍的管理方法。只吃新枝春芽。

四围群山簇拥的王家辿,村里村外,坡腰岭头,石墙和石阶的缝隙,瓦楞与磨道里,得一星半点土气便生出一棵香椿苗。尤其成块的地里,长的都是椿树的矮桩。有的甚至把很高的树也锯掉,为了一口吃的,有点可惜了了。

比较了几家,就看中这个妇人的小米。拐回头来想买点,她刚卖完又回家擓去了。她拄着单拐的丈夫用手机催促着她。趁这个空当,一个瘦高女人在脚下石径拐弯处偷偷朝我勾手指,我被勾过去了,原来她想低价卖给我小米。用这种方式拦截邻居的生意,我婉拒了她的好意。

妇人的小米带茸茸的谷糠,她说是套上毛驴上石碾碾的。我下去迎她,她喘着大气,篮子里擓了三十多斤小米,一路弯弯曲曲爬了很多台阶。她说她六十四岁了,老头儿股骨头坏死,不能干活,家里地里都是她干,累得慌。她指着露出套子的棉袄袖说,穷啊,过哩艰难。言语间对一旁的丈夫多是无奈和抱怨,她丈夫轻轻抹着眼角。我宽解她,累了就歇歇,活儿能干完喽?有人做个伴儿就是好的,旁人过的还不如咱呢。她笑了,笑得很舒心。跟她聊了好大会儿。难怪香椿有点老,已卖了二十四五天了,有的人家能收入一万多块,这个要强的妇人也有三四千元的进账,一年就指望这香椿芽哩。

黄连木碎碎的雄花已老,落了半瓦顶,桐花淡紫色正艳。明年若再来,我要提早二十天。

年4月17日农历三月十三星期三

往日相关文章:

椿香染透王家辿——探访鹤壁王家辿古村落(年加原创重新编辑)

椿香染透王家辿(年原文)

村里老庙。

舂米的巨石

原来好几根棍子撑着墙体,这次只一根。

年的老香椿树,门楣石刻:到处花香。

村外围墙

新老交接的地黄花

石缝里的椿芽

附:

去王家辿的鹤林公路上串起好几个古村落,其中七个比较出色,有“北斗七星”之称,它们是,王家辿村、东齐村、西顶村、黄庙沟村、施家沟村、狐尾沟村、张家沟村。来往一路的村子都特别吸引我,黄庙沟,上次徒步王家辿时回程在这儿停留过,跟王家辿一样都是石头村子,村里有古庙。南边相邻的施家沟也是石头村落,高高的石头垒的墙岸上住着一户一户的人家。其中有个李家大院,清朝建筑群,我们在这儿稍停了停,没能细看。

李家大院被一个古老的小石桥分开南北两部分,南坪,北坪。北坪没去,南坪只看到三个院落,主人一号院上锁,隔着门缝望了望一进一进的院门。门前牌子上介绍,主人李维周,曾就读国子监,清咸丰时期监生。门外两侧半人多高的用以显贵的青石方座,上有插旗杆的孔,也叫旗杆院。六号家眷院,进去看了看,里头住着人家,男女主人正扛着农具出门,没与我多言。影壁墙后一棵树,新绿冉冉,壁后敬神的香台是一块四方厚实的青石板,壁上设凹坎,应是香炉神位位置,由构思巧妙刀工精细的砖雕镶框。逼仄的四合院,大门一关自成一统,山墙有小门,与主人院互通。想象一下当时有法儿户的日子,流连一番,顺来路返程。

太行深处有人家,鸡鸣犬吠,炊烟,夕阳,耕读有序。农耕时代的柴门小户与朱门大户,慢慢地,都裹于岁月的深处去了。

芭蕉雨声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donglingcaoa.com/dlccd/55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冬凌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