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29日,随着冬凌草进入第一个收割期,一般残疾户朱二军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间。“感谢党,感谢政府,有了这个扶贫基地,我家八亩冬凌草,一年收入已经超过了两万元。”朱二军是河南省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克井镇枣庙村的一般残疾户,早些年因为操作机械不当,导致自己的手部落下残疾,加上自己妻子有精神疾病,需要照顾,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朱二军正在收割冬凌草李小飞摄
“以前,家中八亩乱石地,种小麦和玉米,全靠天收,一年收入也就在元左右;现在种植冬凌草,收入两万多元,家里的日子没啥问题。”这是朱二军给记者算的一笔收入账。残疾人户多数劳动力不强,就业难度大,收入低且不稳定,如何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一对一”帮助残疾人致富奔小康成为济源示范区残联制定帮扶政策的重要导向。为此,在推进残疾人增收致富工作中,济源示范区残联通过打造残疾人扶贫产业基地,采取“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消除残疾人户的后顾之忧。“如果残疾人户发展冬凌草种植,我们合作社会免费给他们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发放物资,优先给他们提供销售渠道。如果运输上不方便,我们合作社会帮助他们解决运输困难问题。”克井镇枣庙冬凌草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原战胜介绍说。原战胜(右)到朱二军家了解情况李小飞摄
合作社的贴心服务、残疾人户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外联市场、内联农户的政策优势,让合作社成为残疾人户致富奔小康的“源头活水”。近年来,济源示范区残联积极培育开展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创建活动,依托示范区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辐射带动残疾人脱贫致富,并根据群众的种植习惯,因地制宜规划了蔬菜制种、冬凌草、核桃、大葱、红果等主导带贫产业,成功创建了5个省级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产业扶贫是实现稳定脱贫、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长久之策。“示范区残联通过创建残疾人扶贫基地,以基地规范化、品牌化管理为抓手,为残疾人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减轻了残疾人的劳动强度和负担,真正让残疾人增收致富有后劲。”济源示范区残联教就部负责人杜永利说。“输血”变“造血”,产业是亮点。截至目前,济源示范区残联共投入补贴资金万元,用于省级残疾人扶贫基地的创建、提升工作,以产业发展辐射带动28个村的残疾人户户、人增收致富,在全面奔小康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来源:学习强国
策划:贺双福刘宪宗
统筹:成富营黄锦虹
主编:王康
新媒体编辑:王康
济源脱贫攻坚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donglingcaoa.com/dlccd/5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