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有1个先进集体受到黄委表彰,1人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3人被授予“黄委劳动模范”称号。
他们中,有扎根一线、常年与黄土泥沙为伴的“水保先锋”;有立足岗位、务实拼搏的“民工博士”;有追踪冰凌、创新不止的“凌汛达人”;有加班加点、业务精专的“财务管家”;有勇闯新路、为黄河流域保护治理数字赋能的信息化团队。
他们是治黄科研队伍的中流砥柱,他们用责任与忠诚、奉献与担当,谱写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劳动者之歌。我们将这些榜样的事迹陆续发出,为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凝聚更为强大的科技力量。
扎根黄土高原的“土”博士
记“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申震洲
瘦削、黝黑,但目光熠熠;低调、谦逊,却神情笃定——眼前的这位年轻人,既有科研人员常有的睿智和沉稳,也有水土保持工作者特有的质朴和“土气”。他叫申震洲,是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简称黄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简称水保所)土壤侵蚀研究室主任,西安理工大学博士。从业15年来,主持或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计划、“”计划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长期扎根黄土高原,在黄河水沙变化、黄河中游砒砂岩治理等研究中屡获突破,为实现母亲畔的绿水青山做出了突出贡献。黄土高原,他的主战场
“水保是个苦行当!”这是水利界的共识。年,申震洲硕士毕业后就加入到黄科院水保所这个研究团队。他们的工作常年和黄土、泥沙打交道,研究需要的数据来自风餐露宿的实地考察和一步一个脚印的现场测量。“十几年来,我跟随大团队、老专家几乎跑遍了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常年与荒山野岭为伴,记录下了一本本厚厚的查勘日志。”说起这些,申震洲脸上满是自豪——黄土高原是他的主战场。为了获取真实的一手资料,申震洲和团队每年都会到黄土高原实地考察。冬天,为了观测冻融侵蚀和风力侵蚀,经常冒着零下20度的严寒收集土壤剥蚀量等试验数据,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如同刀割一样疼,试验完成后手脚经常被冻得肿胀开裂。夏天,为了观测植被的蒸腾作用,又要冒着高原上四五十度的极端高温和强紫外线收集试验数据。“有时候一天调研下来,灌进鞋里的沙子磨得脚上都是水泡。”申震洲对这些早就习以为常。和同事进行坡面沉积泥沙采样(上排左1为申震洲)年4月底的一天,申震洲去理发店请人把自己剃成了光头!新婚的妻子以为他做学问做傻了,质问道:“怎么把自己搞成这样?”他说:“明天起,我就要常驻二老虎沟了,那边没有地方理发,剃光了方便。”二老虎沟是哪?为什么去常驻?二老虎沟是申震洲和他所在的研究团队选定的示范基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暖水乡,是一个典型的砒砂岩小流域。之所以在那里常驻,是为了应用团队研发的最新技术治理砒砂岩,实测效果。砒砂岩又是什么?砒砂岩是一种材质特殊的石头,形成于2.5亿年前,由砂岩、砂页岩、泥质砂岩组成的,无水坚如磐石、遇水烂如稀泥,林草难以生长,被国内外专家称为“地球生态癌症”,治理难度极高。砒砂岩区虽然仅占黄河流域面积的2%左右,但每年向黄河输入的粗泥沙达1亿吨左右,占黄河下游河道每年平均淤积量的25%,成为黄河安全的“首害”。申震洲所在的研究团队就是要对它发起“总攻”。生态恢复前的二老虎沟剃过光头的第二天,申震洲便开始了长达5个月的“驻沟生活”。在二老虎沟,他统筹各个课题的示范区建设,带领项目组成员完成地貌调研、小区规划、植被种植、淤地坝建设、数据收集等大量工作。“驻沟生活”每天的时间表是这样的:早上五六点从镇上的驻地出发进沟,开始工作。中午为了节省时间,大家在沟里用烧饼、咸菜填饱肚子,接下来躺在示范区当时仅有的两棵杏树下、或租用的皮卡车的影子下午休。下午2点开始工作,晚上八九点返程,晚饭在镇上的小餐馆解决。之后回房间洗漱、整理资料,睡觉时间往往在零点以后。课题组成员的午餐也有苦中作乐的时候。那是在黄土高原的另一个典型小流域,一天预报晚上有雨,他们喜出望外,终于有机会测试水土流失治理效果了。但白天采集样品、整理数据,各种忙碌下来,睡着以后怕是很难及时发现下雨。他们就设置了一个“机关”,找来一张细长的纸条,一端用绳子系在室外的桩子上,另一端用绳子系在一本书上,把书悬在床头。外面一下雨,雨滴落在纸上,湿了的纸条很快断开,书掉下来,就把睡梦中的他们砸醒了,立马起床出门观测。正是因为数据来之不易,申震洲对待科研极为认真。也是因为对黄河中游的恶劣环境有着切身体会,他誓将黄土高原换新颜的决心就愈发坚定。绿水青山,团队的梦想
每年雷打不动在二老虎沟驻扎几个月,申震洲把绿色希望播洒在砒砂岩区的每个角落。现在的二老虎沟,不再仅仅是圪秋沟小流域的一个支沟,也不再仅仅是一个方圆1.06平方千米的砒砂岩典型区。经过研究团队和当地政府近10年的共同努力,这里已经成为一个步步有看点、处处是玄机的砒砂岩治理技术综合展台。研究团队把这套技术称为“基于抗蚀促生一体化核心技术的黄河流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措施配置技术”——包含抗蚀促生材料—工程—生物综合治理措施体系、坡沟侵蚀地貌系统高适配的二元立体配置综合治理模式,可有效发挥不同措施的“靶向”治理作用。这套技术针对砒砂岩区坡面、沟道不同地形,采用改性材料、工程拦沙、生物治理的综合措施,实现了产沙量减少90%以上,剧烈侵蚀面积减少47%以上。绿色植被得以恢复,改性后的砒砂岩甚至能筑成淤地坝,这对当地人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遇到大雨自身尚且难保的砒砂岩,怎么可能建成淤地坝?科技的力量让“不可能”变为“可能”。研究团队用自主研发的改性材料与砒砂岩以一定比例混合,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以砒砂岩为原材料的淤地坝,而且经受住了大暴雨的考验。改性砒砂岩建成的淤地坝植被生长茂密研究团队还构建了水土保持与脱贫融合示范模式,选择当地农民作为示范对象,利用土壤改良、林果选育、固结植生、高效间作配置等综合技术,对数十亩荒地进行土壤改良。不仅种上了苹果树,还在苹果树间套作甘草、草莓等中草药和水果,每年增加收入10多万元。查看项目种植的沙棘生长情况如今,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抗蚀促生综合治理技术已被列入《年度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等多项推广清单;在国际水利先进技术推介会等多场合进行了重点推介;应用于2项全国水土保持相关规划;应用于我国重点江河堤防边坡水土流失防治、库布齐荒漠化治理等工程;奠定了我国荒漠化治理的领先地位。申震洲的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在《地理学报》英文版、《水利学报》等国内外高级别刊物发表余篇,包括SCI/EI收录论文5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编写了10余部专著;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申震洲还获得了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中原水利英才、河南省青年岗位能手、黄委优秀班组长等荣誉称号。他所在的团队荣获河南省“青年文明号”、黄委示范性优秀班组、黄委“青年文明号”、黄河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在水土保持试验大厅为小学师生科普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新目标、新方向,申震洲和他的同事们将迎难而上,奋勇向前,为实现黄河畔的绿水青山尽职尽责,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献智献力。申震洲(前排左6)参加河南省五一劳动奖表彰大会
榜样的力量劳动创造·美好未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