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冬凌草 > 冬凌草特性 > 正文 > 正文

林州ldquo培引创rdqu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6 19:04:03

饱了肚子、挣了票子、换了脑子、有了点子,走出了致富的路子。上世纪80年代,林州市(原林县)十万大军出太行后,人们曾这样形象地比喻林州的建筑业。

时至今日,建筑业仍是林州的富民产业。据有关部门统计,林州建筑劳务输出长期保持在20万人以上,农民收入的70%来自建筑业。对山区贫困群众来说,让他们生活得更有尊严,就是引导他们富起来。

截至目前,林州市还有70多个贫困村,1万余个贫困户。近年来,林州市通过扶贫培训、引企创业、自主创业等措施,持续带动山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闯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脱贫路。

扶贫培训:农民变成技术员

能从农民到小包工头,东岗镇北木井村的杨育峰的变化,源于6年前他在林州建筑中专3个月的扶贫培训。接着,他到林州市建筑工程九公司任实习技术员。经过两三年的锻炼,年他自己开始单干,承包了阳光新城30层商住楼的水电工程。工程验收时,甲方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杨育峰高兴地说:“原来在工地上当工人,一天二三百,但很辛苦。考取了技术员证后,开始做管理,现在自己创业,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像杨育峰这样接受培训的还很多。该市扶贫办工作人员崔跃庆介绍,每年该市都要针对贫困村培训村民,由市里培训学校承担。年至今,仅“雨露计划”一项培训,就有人受益。

通过省住建厅大力支持,林州市更是鼓足了劲儿,推动建筑产业发展。林州市建管局根据建筑业人才实际需求,积极与省住建厅沟通对接,争取到了职业技能高级工鉴定考试权限。今年8月,举办首期职业技能高级工鉴定考试。截至目前,先后为企业培训考核助理工程师余人、工程师人,先后举行11次考试,培训考核人数共计人。

引企创业:挪穷窝奔富路

海拔米的太行山上,半人高的藜麦傲然挺立,金黄色的麦穗颗粒饱满,长势喜人。技术员李兴林介绍说,藜麦可亩产多斤,每斤收购价7元,每亩可收入多元。

林州市石板岩镇大垴村支书许存山说:“藜麦是一个朝阳产业,藜麦在大垴村推广,既带动了村民就业,又增加了群众收入。”

这是返乡创业典型福佑公司在大垴村的扶贫项目。年,在上海创业的郭文杰回到家乡,投资万元创办了林州市福佑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将不利条件,化有利资源,该市大力推广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业项目。原康柏尖沟村的多亩油用牡丹项目、皇后镇·柏尖度假社区,福佑公司在横水镇新庄村的葡萄、冬枣项目,横水镇小崔脑村银利科技公司的冬凌草加工项目,东姚镇老李沟村附近的新大牧业,采桑镇郝俊生创办的林滤科技生态园……一个项目一批人,家家户户无闲人。

自主创业:带领群众增收

随着石磨的转动,压平的谷子向中间靠拢,经过多次碾压碾匀,金黄色的小米呈现到记者面前。9月23日上午,林州市东姚镇宏鑫洪河小米专业合作社正在用石磨磨米。

北坡村党支部书记刘迷存说,洪河村和北坡村一带的土壤非常适合种植谷子,东姚洪河小米早在唐朝时就已经成为贡品。15年前,他就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成立了东姚洪河米业有限公司,开始宣传推介洪河小米。

东姚镇洪河小米虽是贡品,但以前卖不上价钱。通过不断推介,年,东姚洪河小米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安阳市首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去年11月,宏鑫洪河小米专业合作社被评定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刘迷存组建了宏鑫洪河小米专业合作社后,他通过“公司+农户”和土地流转等形式,已辐射到周边12个行政村,种植基地1亩,涉及社员、农户户1万余人。(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秦名芳通讯员张长青郭山保)

编辑:山保   统筹:进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donglingcaoa.com/dlctx/8788.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冬凌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