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收听节目音频
陈敏,就职于济源市黄河路小学(愚公路校区),济源作家协会理事,济源书法家协会会员,文学爱好者。
《写意坡池》
陈敏
再一次回到故乡,我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熟悉的山石、云朵载着炎热和疲累汩汩地流向记忆的深处。我要重新细细地端详你,端详生我养我的母亲---坡池。
贫瘠里的倔强
走在荆棘丛生的山间小路上,重拾儿时的梦想。自小,我的梦想就是考上大学,在那一方白色的象牙塔里追梦,看世间的五彩斑斓。
贫瘠的土地养育了一颗烂漫的心,却没有使我有一个强壮高大的身体,我时常会为担水、锄地、割草这些农家里司空见惯的农活痛哭,瘦弱的身体与应该付出的劳动不成正比,我只有一条路可以走:读书,考上大学。当大学通知书载着我的梦,飞到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时,父亲母亲成为村庄里最骄傲的人,但同时也为高额的学费发愁。记得那夜的月特别圆,院里的围墙也没现在那么高,叔叔伯伯们这家,那家,给我凑足了读书的费用,父亲用本子细细记下了各家的账目,随着隆隆的火车,我的梦想正式启航,成为飞出山沟沟的“金凤凰”。
读书,是有尊严地生活在这世间最有力的倔强。
与村里的驻村第一书记李光明聊起这些往事,难免动容。光明书记介绍说,“能考上大学的孩子现如今已没有你们那些年那么困难,国家针对高等教育有专项扶贫资金,当年被高校录取的贫困大学生每年最高可获得元的助学金,济源籍建档立卡全日制本、专科及研究生每年可获0元的生活补,只要你能考上大学,国家就会供你到底!”是啊,堂哥家的侄子陈腾达,已是黑龙江大学研究生二年级,贫困并没有挡住孩子们追求知识的路,反而因为教育扶贫的精准到位,越来越多的贫困大学生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走出大山,走向更好的未来。
杏花村里杏花人
小时候,我常问奶奶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是种地,咱这缺吃少喝?“咱靠天吃饭,没水,保不住收成啊!”这正是“坡池、陶山,让你吃馍不让喝水”的真实写照。各家各户只有那一亩三分地,靠着收成过日子。随着党的政策惠济偏远山区,家家户户门口通了公路,用上了自来水,一些荒地种上了杏树、桃树、核桃树等果树。每年的三四月份,坡池成了花仙子遗落在人间的一个杏花村,层层迭迭的花海流动在山野间,引来游客纷纷拍照留念。5月,是杏子成熟的季节,黄澄澄的果子挤在树梢,迎着太阳也迎着农人的喜悦,一年的收成就靠这些果子啦。
今年疫情特殊,为了解决村民们的销路问题,村委会在驻村书记的带领下采用了供销电商+直播+合作社的销售模式,直播后,供销电商平台订单量超过1斤,此外帮扶单位济源行政服务中心、济源投资集团、帮扶企业济钢等帮忙推销,这些模式不仅提高了坡池“金太阳”杏的知名度,而且解决了村民“销售难”的问题,为老百姓切切实实解决了实际问题。
黄河之梦
坡池云岭,邀你在云端看黄河。
站在云岭的观景台往下看,滔滔黄河在崇山峻岭间吟唱着黄土地的赞歌。如果天气晴好,夕阳倦归,正是“向夕江天迥,微微接天平”。但见远山如黛,浓淡相宜,山水含情,水墨流动,黄河宛若玉带妖娆地缠绕在山涧,不知是山驯服了水,还是水依服了山。水有万形,在云岭看黄河,气象万千。如果天有薄雾,那你便是云中的仙者了,脚下层峦叠嶂,黄河宛如巨龙在山的怀抱中忽隐忽现,雾带浮动,不知今夕是何夕。
站在云岭向南看,是坡池村的另一个景观罗洼梯田。依山而建的围堰仿佛大山的盔甲,守护着清清黄河水,守卫着坡池村这个世外桃源。如果在春季来看梯田,漫山遍野的冬凌草绿莹莹地在山间荡起一层一层的绿波,忙碌的采茶人采下第一抔春茶,整个山野间便是沁人的茶香了。虽时隔30余年,但从一块块棱角分明的石块和井然有序的梯田上,还隐约可以看出上个世纪这里火热的劳动场面,这里洒着父辈的血泪,也演绎着一代代坡池人努力生活的奋斗史。
初春,这里是野玫瑰的乐园,春姑娘提起裙角在黄河岸边跳了一曲玫瑰舞,漫山遍野的乳黄色的小花纷纷为她喝彩,星星点点的花朵点缀在山峦间,是野生的希望,是无数普通人努力的色彩。
与光明书记边走边聊,不觉到了“商汤文化-坡池坑”,相传汤王伐夏建商后,为了巩固统治地位,教化百姓,选择修建庙宇的“风水宝地”。一位战功卓著的武将进谏言可射箭得宝地,武将执箭拉弓,箭头径直向西北而去。汤王派兵追到王屋山南麓,神箭在山坡上射出方圆八亩的大坑,中现一池,宛如玉盘,是风水宝地。从那以后,遇到雨天,山坡上的雨水便流到这里汇聚成池,且不漏不腐,供池周边四里八村的人畜饮用。这是坡池人的福地,也是村里目前的景观之一。
山的高度决定人的高度,坡池人用锲而不舍的梯田精神突破贫困,在党的政策的帮扶下走向富足的今天,坡池村也从一个在山野间撒欢的小女孩出落地亭亭玉立,等待越来越多的有缘人来一睹她的清丽。
写意的坡池,等待你走近她用工笔的手法来细细描摹野玫瑰的风姿,用泼墨的手笔来绘制俯瞰黄河的豪迈,用水彩来点缀出杏林芬芳的田园小景。扶贫后焕发新颜的坡池,真美。
《陶山印象》
陈敏
我是被浓浓的乡情和梦中的磅礴山水呼唤着重回陶山的。
陶山村与我的老家坡池村毗邻而栖,依偎在黄河三峡(龙凤峡、孤山峡、八里峡)群峰之上。几千年前老祖先许是被此处绝美的景致摄魄遂定居于此。祖祖辈辈繁衍生息,逐渐在群山之间形成村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朴原始的村落守护着中华大地的精魂---黄河。
缘是桃花源
陶渊明有《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世人皆心向往之,可无一人见其真貌。走进陶山,双目惊喜:缘是桃花源!
三月的陶山,当其它草木还是睡眼惺忪,桃花的风情已随春风荡漾开来。你瞧!是仙女沐浴的花洒喷薄而下,漫山遍野一夜之间春意盎然!近处、远处,粉色的、白色的,娇红嫩白,一簇簇一树树,奏响春的赞歌!是少女的裙袂吧,自由烂漫、无拘无束,少女在群山间奔跑,风儿掠过束束桃花,是她清澈的笑!是少妇脸颊的腮红吧,娇嫩而不生涩,明艳而不媚丽,只远远观着,便觉缕缕清香!是孩童缤纷的梦吧,星星点点,随意挥洒,黛山愈见风姿,草木愈发生情!
这是一袭关于桃花的梦。携一缕清风,信步走来,一枝桃花含笑伸手与你交谈,一点点春色点缀成旧时光的模样。在那桃花树下,约定的三生三世,年年明媚。
窑洞风情醉
窑洞是山里人家的母亲,它默默地守护着黄河边的这方水土,用刚毅和厚重的乡村性格傲立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
走进一方院落,久未人住,有杂草丛生,院子里散落着石槽、石磨、石臼等,隐约可见当日火热生活的场面。抬头即见一排三孔窑洞,均由当地的青石均匀箍成。窑洞冬暖夏凉,家家户户都有。这一方院落一庭三院,安静而别致。这原是我一个远方亲戚的老院,记得小时候,这深十几米且有套间的窑洞排场,在我眼中便是贵族,即使都是山路,也要远远随着父亲来走亲戚,只为了那一把糖果,为了这孔窑的八仙桌上一盘盘的炸食儿和那一年五毛的压岁钱。新农村建设,全村盖起了红砖楼房,这些窑洞像一个个沧桑的老人满脸皱纹,渐被遗弃。可如今,再走进它,它不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中的故乡吗?炊烟袅袅处,清凉舒适,乡村旅游建设,窑洞新的生机正在焕发!
宋元古道边
陶山村是一个海拔六百米小村庄。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村民吃水基本靠天。那大山深处的一眼清泉便是方圆十里的所有人畜的供水源。我们一行随村书记一起探寻吃水的源头---元宝泉。翻越层层荆棘,亲临这一泓山泉,掬水而饮,清凉沁心。石块铺就的石板路,一级一个年轮,一层一个故事,。相传宋元时期,村民便在此取水。家家户户睁眼第一件事便是到这元宝泉取水供一天饮用。走在这被磨得泛着青光的古石上,脑海里浮现的却是一千年前,迎着晨曦,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这条石路上穿梭,宋元古道,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是陶山人民与大自然抗争的缩影!
一叶扁舟处
已是黄昏,站在观景台,极目远眺,龙凤相依,这便是黄河三峡之一---龙凤峡。群山沉厚,含着一汪翡翠,一个不小心,琼浆四溢,顺着山的间隙和河床漫开,便是满眼的绿水,扩散再扩散,翡翠的绿意沾染天地,让人想喊,想唱,想醉!
要想领略黄河的神韵除了走近它,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远观,少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惆怅,多了“一览众山小”的气魄。远远的“八里峡”三个字像一颗明珠镶嵌群山间,落日的余晖染得群山碧水一身霞光。恰在此时,一叶钓鱼的小舟似从天上而来,翩然而至。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再现眼前,清远静幽,格调高远,云上黄河的魅力摄人心魄,只需静观。
陶山,它默默无言,却又气象万千;它色调淳朴,却又色彩缤纷,它古韵流淌,却又活力四射,它是每一个人的故乡,每个人到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陶然田园!
每周一、周四20:30首播周二、周三、周五、周六同一时间重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