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肿瘤医学论坛)
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最初的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小编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一种癌症,也是导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迅速增长,阻碍了世界各国预期寿命的提高,预计年肺癌新发和死亡人数分别为万和万,占癌症死亡人数的18.4%。在我国,估测年肺癌的发病率(占我国癌症发病人数的17.09%)和死亡率(占我国癌症死亡人数的21.68%)均占所有癌症的首位,且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肺癌包括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其中NSCLC约占85%以上。肺癌的西医治疗以手术、化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为主,其中分子靶向治疗的有效率在近年来得到显著提高,但耐药性及各项治疗手段所导致的毒副反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西医尚缺乏适当的药物及干预手段。经过长期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中医药不仅在治疗肺癌方面疗效显著,在减轻西医治疗手段产生的不良反应和延长患者生存期方面优势更加明显,因此,肺癌的治疗方式已逐渐向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向发展。本文将对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疗法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情况综述如下。
01/中医治疗肺癌的优势
在传统医学中无“肺癌”病名,根据症状及体征将其归属于中医学“肺积”“息贲”等范畴。如《难经》曰:“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己,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素问·奇病论》云:“病胁下满气上逆,……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现代中医学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肺癌的辩证和治疗的独特思路及经验,对于肺癌的中西医结合疗法的研究和运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郁仁存教授认为肺癌的病因病机主要为邪毒侵肺、痰湿内聚、正气内虚三点,其中正气内虚是患病的最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内虚学说”。在肺癌的治疗上不仅单纯的祛邪以消除癌灶,同时在“内虚学说”的指导下注重扶正,改善患者身体的内环境以增强患者抵抗疾病的能力。郁老将肺癌的证型分为:阴虚毒热型、痰湿蕴肺型、血瘀毒结型和肺肾两虚型4种,在肺癌的不同阶段通过辨证分型予以相应的治法及方药,肺鳞癌常用的中药为:金荞麦、冬凌草、石上柏、草河车、夏枯草、浙贝母等等。肺腺癌常用的中药为:白英、龙葵、蛇莓、山慈菇、夏枯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前胡、肿节风、土茯苓、藤梨根等。在临床中通过辩证加减来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机体阴阳的平衡。
周岱翰教授认为肺癌的发生和产生的症状多由“痰”作祟,将肺癌的证型分为:肺郁痰瘀型、阴虚痰热型、脾虚痰湿型和气阴两虚型4种,其中最常见的是肺郁痰瘀型,此证型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情志等因素导致肺气宣发肃降功能失常,水湿内停而生痰浊,痰浊阻肺则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瘀滞而成。痰浊可停聚于全身各脏腑导致肺癌的复发和转移,故当以“痰”为核心,从涤肺中之痰、理脾中之痰、化五脏之痰三方面来治疗,总结出周岱翰教授的经验方星夏涤痰饮,其方药组成为:生南星、法半夏、壁虎、薏苡仁、鱼腥草、仙鹤草、夏枯草、桔梗、杏仁、全瓜蒌、三七、浙贝母,此方治疗肺郁痰瘀型肺癌具有显著疗效。
贾英杰教授认为肺癌的发生在于正气内虚,加之外邪侵袭所致,日久则气滞血瘀、痰浊内聚,形成癌瘤,其发病的根源在于三焦气机失调。提出治疗肺癌以调畅三焦气机为核心,形成气、血、痰、瘀之间的动态平衡来达到治疗肺癌的目的。邪郁上焦则应宽胸涤痰以畅达上焦之气,因肺与大肠相表里,通畅肠腑也是治疗的关键;邪停中焦则应健脾和胃以调畅三焦之枢,根据患者所处疾病的不同阶段结合辨证分型的不同来灵活使用方药;邪聚下焦,则水蓄于膀胱,三焦气化失司,水液运行输布失常,最主要的表现为胸水的形成,则用三焦分消法以促使湿浊下行。
郑玉玲教授认为恶性肿瘤的主要证型为阳虚寒凝型,阳气虚则气血津液运行受阻,停聚于局部形成癌瘤,亦可出现“不荣则痛”症状,故以温阳散寒通滞为治疗原则,方多用阳和汤加减。阳和汤的药物组成包括:熟地黄、白芥子、鹿角胶、姜炭、肉桂、麻黄、生甘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上述药物均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并且有实验研究表明阳和汤可广泛运用于各种证型为阳虚寒凝的恶性肿瘤,对于肺癌、乳腺癌、肝癌等的治疗效果更加突出。
02/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2.1中医药联合手术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的早期治疗以解剖性肺切除术为主,是可以使患者达到临床治愈的重要治疗手段,较单纯的中医药治疗优势明显。然而手术治疗也存在欠缺之处,中医学认为手术治疗会耗伤气血津液,出现气血两虚、气阴两虚等表现,可联合中医药益气、养血、滋阴等治疗方法增强患者的免疫力,防治疾病的复发和转移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黄争荣等采用紫龙金片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行肺叶切除术后患者30例,结果显示术后第14天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免疫球蛋白(IgA、IgG)、T细胞亚群(CD4+、CD4+/CD8+)、NK细胞活性均显著升高。肺癌术后患者服用紫龙金片可有效改善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以增强机体的抗肿瘤能力。李道睿等将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患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例和例,治疗组在给予常规放化疗的基础上口服益肺清化膏治疗,治疗时间为6个月,观察2年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Karnofsky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体重及免疫功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观察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郑婷婷等在体外进行MTT、划痕、粘附、转移实验观察解毒散结方对肺腺癌细胞株A的影响。在体内构建裸小鼠人肺癌术后转移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解毒散结方组、紫杉醇组、解毒散结方联合紫杉醇组4组,每组均为10只。体外实验研究发现解毒散结方可抑制肺腺癌细胞株A的侵袭和转移能力,体内实验研究显示解毒散结方联合紫杉醇组可促进Caspase3表达的上调和VEGF表达的下调,明显优于其他3组,说明解毒散结方联合手术及化疗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在抗肿瘤细胞转移方面疗效显著。刘同帅等将80例老年肺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为单纯的手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肺俞,从术前30min到手术结束。研究结果发现治疗组患者术后肺炎、急性肺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可减少肺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2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术后通常配合化学治疗,而对于发现即为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化疗是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我国常用顺铂、卡铂等铂类药物与长春瑞滨、吉西他滨、紫杉醇、多西他赛等组成多种化疗方案。大量研究表明化疗可有效的杀伤肿瘤细胞,控制肿瘤的生长、复发和转移,但同时对正常细胞的损伤是不可忽视的,产生的不良反应包括有免疫功能下降、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心肌细胞和肝肾功能损害等。中医药在治疗化疗产生的不良反应方面效果显著,化疗的同时配合中药及其他中医治疗手段可有效的控制肿瘤的发展、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骨髓造血功能、改善胃肠道不适及保护心肝肾等器官,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姜林林等将移植人肺腺癌A细胞株的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血清组、空白血清+TGF-β1诱导组、六君子汤最佳含药血清+TGF-β1组,各10只。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免疫细胞化学法和WesternBlot技术手段检测到六君子汤最佳含药血清组在减缓TGF-β1介导的A细胞的迁移能力和降低TGF-β1介导的A细胞MMP-9和整合素β1蛋白的表达方面明显优于其他组,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陈蓉等将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患者7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给予TP方案化疗,观察组采用TP方案+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中医证候积分、发生不良反应的总频次明显低于对照组,PFS、OS、外周血Th17/Treg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提高了患者的临床疗效。王珏等采用meta分析将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纳入42个随机对照试验,分别为治疗组例和对照组例。对照组分被采用TP、GP、NP、DP、DC、GC等方案化疗,各治疗组在对照组不同化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艾迪注射液。实验结果显示各治疗组在疾病控制率、客观反应率、提高1、2、3年生存率方面优于相对应的对照组,在生存质量、降低化疗所致严重毒性方面治疗组同样优于对照组。李宛璎等选取58例肺癌患者,且正在接受顺铂化疗方案,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29例。对照组给予5-HT受体拮抗剂,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选取百会、中脘穴行艾炷灸,在不同时间段观察患者的恶心呕吐情况。结果表明治疗组较对照组相比可明显降低肺癌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程度,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2.3中医药联合放疗治疗
放疗是非小细胞肺癌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可根据患者情况适用于疾病的各阶段。肺癌早期患者不接受手术治疗及肿瘤体积大不适合手术时可采用放射治疗,并可以作为肺癌术后的辅助治疗;对于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放疗可作为重要的姑息性治疗方法。放射治疗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疗效不断提高,但放疗带来的毒副反应依然存在,中医药联合放疗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毒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刘世贵等将74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HIV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放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新加沙参麦冬汤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可明显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其中NSE、CEA、血清铁蛋白的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连宝涛等采用meta分析将例患者纳入9项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为单纯放疗,治疗组为康莱特注射液联合放疗,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可降低放射性肺炎和食管炎发生率,并且可以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汪丛丛等将非小细胞脑转移患者5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采用颅内放射治疗及常规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姜黄素胶囊治疗。对比治疗后发现治疗组可通过有效阻断肿瘤血管生成、控制肿瘤周围炎症以控制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临床症状和提高远期疗效。宦佳乐等将42例肺癌脑转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2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放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榄香烯注射液,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可提高总缓解率,降低不良反应率,MMP-2、MMP-9指标优于对照组。
2.4中医药联合分子靶向治疗
近年来随着对肺癌分子生物学水平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EGFR是在NSCLC中频繁突变的分子靶点,目前主要针对该靶点进行分子靶向治疗,其治疗药物以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为主,如埃罗替尼、吉非替尼等。从传统治疗到分子靶向治疗,新的靶向药的不断出现为NSCLC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靶向药物的耐药问题及毒副反应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解决,中医药在解决上述情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张敏等将5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对照组23例,对照组予单纯EGFR-TKIs治疗,治疗组予益气养阴解毒方联合EGFR-TKIs治疗,结果表明治疗组可减少靶向药物的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杨雪飞等将接受EGFR-TKIs治疗继发耐药的87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化疗组28例,EGFR-TKIs组27例和益气养阴散结方联合EGFR-TKIs组32例。结果显示益气养阴散结方联合EGFR-TKIs治疗组较其他组可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临床症状以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杨小兵等将7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抗癌颗粒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吉非替尼联合安慰剂治疗,治疗组患者的总生存率、疾病控制率及圣护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近年来,通过手术、放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等手段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各阶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但在治疗过程中常规西医治疗会产生许多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毒副反应,而中医药可以弥补这方面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中医药治疗NSCLC以辨证论治为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运用古方和中成药制剂结合西医方法提出个体化治疗方案,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2)现代医家在不断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中总结出了中医药治疗NSCLC的治则和专方专药,从而拓宽了中西医结合治疗NSCLC的思路。3)中西医结合更是在防止肿瘤复发转移、减轻西医治疗引起的毒副反应方面优势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以提高生存质量。我们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的探索还需要在坚实和创新性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并且需要开展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的循证医学研究,以个体化诊疗为主体逐渐建立合理、规范的现代肿瘤诊疗体系,相信通过中、西医在诊疗方面的优势互补,NSCLC的治疗一定会不断有所突破。
THE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