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习俗主要有赛龙舟、挂艾草、拜神祭祖、吃粽子、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正如歌谣所云:“五月五,是端阳;吃粽子,挂香囊;门插艾,香满堂;龙舟下水喜洋洋。”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以端午各种习俗为题材,诗友们尽情率意,佳作连连。《楚韵》
李国典
祭屈原
端午又临思绪长,神州自古敬忠良。
大夫殉国离骚赋,美政爱民天问章。
求索贤臣人慨叹,刚强志士世传扬。
后生赓德衷肠寄,蒲艾悬门米粽香。
曹汉杰
辛丑端午正农忙
芒种端阳连脚至,麦香又伴粽飘香。
时逢稼穑如军令,节遇桑耕似往常。
夺秒争分机不失,晚归早起步匆忙。
农家哪顾龙舟事,种豆收粮抢插秧。
张娟
端午忆屈原(新韵)
往事如烟洗宿冤,龙舟竞渡祭屈原。
缅怀贤士悲乡路,无奈奸人毁九川。
云梦世心皆气壮,离骚深意慰魂安。
纵身一跃垂千古,诗父名留万代传。
陈太阳
端午寄语
一部离骚万户流,屈公美德誉神州。
精神不息乡风祭,气节常存世代讴。
岁岁年年投角粽,风风雨雨竞龙舟。
雄黄药酒驱魔障,习俗相沿敬意稠。
夏仰政
端午吟
吟罢离骚读九章,每逢端午泪盈眶。
美诗美政君王弃,忧国忧民黎庶仰。
良将护朝朝富裕,佞臣当道道遭殃。
文星陨落千年祭,义胆忠肝为国殇。
留梅
端午祭
五月榴花红似火,青蒲艾草送幽香。
离骚雅韵千年颂,天问高风四海扬。
满腹疏狂多抱负,一腔悲愤涌心房。
汨罗岁岁迎端午,九域龙舟竞赛忙。
万艳阳
端午(古体)
汩罗江水流千古,谁记当年屈子冤。
蒲粽雄黄迎端午,世人五日祭忠魂。
悠悠历史凝民俗,束束青蒿插福门。
竞渡龙舟如电掣,丝绒系腕乐乖孙。
胡景森
奠屈原
时序轮回端午伤,汩罗波涌屈声长。
龙舟竞渡追诗祖,黍粽容情悼国殇。
天问离骚催壮志,菖蒲艾草助安康。
炎黄承启复兴梦,载愿祝融巡上苍。
杨太前
端午
时逢端午景呈祥,壮丽山河紫彩飏。
碧水飞舟千鼓竞,莲萍荡桶万花翔。
孩童畅洗艾兰浴,老汉高持翡翠觞。
醉唱离骚天际问,登台何日九章扬?
庄业松
端午怀古
水可行舟亦覆舟,沅江滚滚唱无休。
曾经屈子堂中客,又是怀王狱下囚。
楚地三间成霸业,秦楼一炬叹风流。
兴亡自有公平秤,为国为民万代讴。
赵克舜
端午随想
今捻诗心付汩罗,敲伤两枻谁的歌。
怀人应解离骚怨,颂橘当能表白何。
香草已枯花已落,渔夫无许恨无多。
黄昏执酒醉新月,晓醒江南放白鹅。
刘建枢
屈原(古风)
公元之前三百年,战国争雄起狼烟。
赵武灵王习骑射,声威名动雁门关。
天恐失衡文武道,芈姓屈氏诞屈原。
集体歌唱连独创,一代诗祖耀楚天。
敏而好学人聪慧,博闻强记辞令娴。
相承未失风雅颂,风骚从此开新篇。
九歌宗祖英雄迹,山川神祇喻自然。
忧世伤时叹愁苦,荡志愉悦思赋闲。
九章涉江思美人,哀郢怀沙不了情。
惜诵抽思惜往日,橘颂品德悲回风。
日月星辰询天问,阴阳神话何构成?
追求真理需探索,漫漫修远求可行。
何独文化举巨擘,人格规范冠一生。
幼时居住乐平里,自小即得好名声。
出身贵族无自傲,家教有方知悯穷。
不是怀王偏信任,初仕便能正视听。
左徒即任方弱冠,远见契约齐楚盟。
反壅举贤禁朋党,赏罚分明重农耕。
改革立法祛时弊,泱泱楚国趋振兴。
小人女子一己利,无能偏能嫉贤能。
商於有惑六百里,怀王遭蒙远屈平。
苏秦拜相结合纵,张仪施法促连横。
靳尚子兰联后室,掩迹向秦两用兵。
八万命往黄泉去,败军之将囚秦营。
亡羊补牢未为晚,良臣一人媲干城。
重用屈原好齐楚,仰嗟模棱难成功。
黄棘结盟约秦楚,屈子冤枉驱离郢。
熊槐自负入咸阳,索地未果一命亡。
空令左徒生嗟叹,王命当是国之殇。
昏庸人生昏庸子,当时便宜楚襄王。
失和复失五万众,强秦豪取十六城。
怀王命陨三年整,举国迎葬如父兄。
非是楚无英雄汉,实乃君王太平庸。
襄王六年接秦信,欲与楚国决雌雄。
熊横软弱不思战,谋划割地保和平。
三闾大夫闲差事,为国敢将直言倾。
虎狼之国最贪佞,既忘先王即不忠。
子兰唯恐生威胁,二次流放叹零丁。
行吟泽畔遇渔父,嗟其落魄枯槁形。
伶俐原可解忧困,问尔何不佐王廷?
子曰众醉吾独醒,举世皆浊吾独清。
渔父心悲言相劝,随波逐流可偷生。
屈子怒不同凡鸟,宁死不作曲意迎。
怀瑾握瑜谁能见?正冠振衣志从容。
渔父无奈拍舷去,沧浪濯足亦濯缨。
奸佞当道气数尽,江山危在飘摇中。
愿以一死警后世,求索穷途两无终。
三朝元老两昏君,冤哉悲乎屈子魂;
子兰不忠郑袖乱,冤哉悲乎屈子魂;
苏张连横还合纵,冤哉悲乎屈子魂;
端午申遗何从去?冤哉悲乎屈子魂!
干将自毁国运败,教人如何不思君?
敢于一死报社稷,教人如何不思君?
楚辞离骚悬日月,教人如何不思君?
节操彪炳同橘颂,教人如何不思君?
抱石怀沙汨罗江,激起国人泪千行。
嗟尔好人多薄命,唏嘘斯日正端阳。
自此岁岁有相供,文化节日绵延长。
芦叶糯米青白配,正气昭然可流芳。
五彩丝绒力柔韧,缚住苍龙不令狂。
千舟竞发大江里,告慰英魂莫彷徨。
诗词歌赋孰作主?骚客感怀祭华章。
屈子一去不复返,宋玉唐勒绽萤光。
问谁惊动汉司马?瑾玉比洁悲吊湘。
莫道诗心无承继,李白浪漫标盛唐。
此生愿做汨罗鬼,一片丹心文天祥。
应怜楚地有楚骚,犹如手执杀人刀。
艾萧太盛淑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文章自古天下事,最是难得葆情操。
文章自古天下事,兴衰待看风向标。
文章自古天下事,中心思想佐王朝。
文章自古天下事,振聋发聩叹离骚。
橘树滋兰涵若冠,洞庭风雨九凝高。
休云万苦醒无解,雄黄美酒酹滔滔。
休云身后无人问,祠庙墓岗共仰韶。
碧血千载艳如玉,五月犹撼楚江潮。
诗词歌赋俱怀溯,香草美人亦妖娆。
桂舟艾草微吟远,告慰神州尽舜尧。
朱国文
歌行·纪念屈原
鞠躬轸念泪先流,雅韵离骚逸趣悠。
怒骂阎罗通理否,屈原收去是何由。
每逢五月话端阳,端阳佳节粽飘香。
汨罗江畔遥祭拜,拜罢屈公痛断肠。
九歌一曲颂千秋,五月初五使人忧。
为慰屈原仙班列,喧哗汨水竞龙舟。
屈原祭罢读天问,三坟无处觅佳韵。
纵是九歌并九章,为何作者无好运。
天问天公理不通,报国无门易落空。
高处既从何防堕,汨罗江畔乱秋风。
九章读罢醉吾真,可恨汨罗隐湘魂。
碌碌无为不收去,为何偏沉古诗人。
妙韵离骚今古叹,百读不厌百遍看。
浩瀚诗潮去又来,来去诗潮天问灿。
今读离骚忆屈原,屈原那日会神仙。
吊唁祭拜朝天问,天问九章是哲篇。
读罢离骚读九章,九章读后感柔肠。
汨罗江畔灵修地,地上湘魂夕照凉。
九章天问读千年,爱深意重铸魂篇。
滔滔汨水情无限,似祭屈公似抚弦。
捧读九章多感叹,妙韵离骚斗牛贯。
一别人间列仙班,犹似皇冠归道观。
竞划龙舟丈汨罗,鼓点恰似唱九歌。
屈子何因天上去,尽将岁月付蹉跎。
五月汨罗罩紫烟,纸钱化漫白云边。
飘香粽子湘魂慰,祭拜悲声震九天。
祭拜正逢诗客来,汨罗江畔造灵台。
灵台设为湘魂拜,拜得天国门大开。
汨罗江上鼓声隆,似骂阎罗怒气冲。
为何早请屈原去?还有谁能唱大风。
奇遇千秋真故事,五月初五汨罗记。
鼓点犹似唱九歌,九歌绝唱荆湘地。
又逢端午粽飘香,祭拜吊唁读九章。
忠臣自古多苦难,奸佞为何总做王。
恕气冲天问上苍,再邀王婆骂阎王。
忠臣为甚多遭贬,奸佞总是当道猖。
祭奠又逢聚汨罗,悲痛泪水汇成河。
挥师兴众向天问,问声化作一支歌。
祭奠吊唁细表缘,文坛擎帜誉屈原。
为书天问常磨砚,磨砚展转了缠绵。
死生人敬千年后,家国鸣琴怕断弦。
默合汨罗人祭拜,湘魂展转向天边。
读罢离骚百感生,屈原归位世人惊。
汨罗江上云和月,并伴湘魂天路行。
屈原大夫似星灿,闪闪千秋频烂漫。
天问九章感慨多,感慨文光斗牛贯。
一部离骚灿斗牛,端阳五月韵悠悠。
遥忆大夫天上去,去上仙班诗也遒。
大夫故事传千古,一曲九歌唱不休。
五月骚人同祭拜,祭拜屈原传万秋。
汨罗江水刀痕在,离骚美韵身心吐。
九章九歌天下吟,诗魂胜似文八股。
血脉汨罗江涌波,传说荆湘俊巍峨。
海岳云天晴万里,则耳听我感叹歌。
词部
朱琳
南歌子·端午即景
艾是忘忧草,榴为含笑花。庭前庭后种桑麻,更有荷香十里,惹人家。五彩丝缠臂,雄黄酒点砂。还将角黍就清茶,淡看闲云轻去,夕阳斜。
石光
西江月·憨福佛系养生素粽
红豆养生益胃,芝麻润燥驱邪。鲜香五谷笼云霞,芦叶青衣作嫁。不负觉心三载,常闻邻里相夸。风铃只在福门奢,约友同来潇洒。
注:泗阳诗协孙幼娟女士,自创“憨福佛系养生素粽”,很有特色。孙幼娟女士网名:风铃子。
潘奎
浣溪沙·端午节祭屈原
千古勋臣万世崇,华人敬慕屈原公,英风浩气贯长虹。香草美人声掷地,冤情命缕意相通,泪珠对酒酌杯中。
倪少坤
天净沙·端午
蒲宽艾壮雄黄,粽青龙赤舟长,麦净苗肥地敞。午阳正旺,疫中人愈顽强。
杨太前
鹧鸪天·端午随想
楚破屈原人断肠,投江化作国魂翔。纵观历史千年变,惊叹如今万物祥。天下美,国家强。山河统一更辉煌。台湾宝岛回归日,碧水飞舟彩粽扬。
王新超
鹧鸪天·端午祭
皓皓三闾楚大夫,横遭忌恨步穷途。驱心南土植香草,沉魄中流抱碧瑜。缠彩线,裹香菇,哀思脉脉贮冰壶。谗谀得志颠方正,空使骚魂怀壮图。
王桂华
西江月·端午
蜜枣滋阴补肾,香囊开窍提神。雄黄米酒佐乡邻,阵阵薰风切近。七彩丝绒缠腕,三江秀水迎宾。龙舟击节慰忠魂,鼓角催人奋进。
朱焕德
渔家傲·端阳有思
愚拙何曾通孔窍,常凭屈子为参照。报国情思犹未了,堪可笑,匹夫空有高山调。世事明时心已老,而今恨不回年少。当日不知钱重要,何曾料,如今潦倒人讥诮。
李淑华
西江月·端午缅怀屈原
今日欣逢端午,江南江北翻腾。龙舟溅起浪千层,悼念屈原贤圣。爱国名垂千古,离骚楚韵天承。无涯青眼望河灯,正义忠良人敬。
陶凯
满庭芳·重五日
黍角流香,菖蒲映绿,小儿缠臂朱丝。龙舟竞渡,碧浪卷旌旗。谁授雄黄艾液,此遗俗,今岁偏宜。几人念,含冤屈子,怀石汩罗时。哀哉。风雨骤,三湘丧乱,百姓流离。犹不辨贤愚,难拯沉迷。山鬼招魂天问,问何故,不识兰芝。归来矣,清平一统,九畹令名垂。
陈登举
蝶恋花·祭屈原
还记江边曾踱步。碧水龙舟,香粽抛无数。多少哀思无处诉,幽幽独伫斜阳暮。故地而今重又顾。锣鼓喧天,不解心中绪。酹酒千杯难寄语,空余两岸潇潇雨。
徐海平
青玉案·端午
汨罗浩渺天涯路,断肠句,离骚赋。天问无言愁几许,回廊寂寂,蒲香入户,杜宇空飞去。愁思漫漫烟霞暮,竞发龙舟笑声聚。且问忠魂归宿处,长河落日,山岚云絮,泣涕零如雨。
夏玉友
清平乐·话端午
鼓声无数,又到龙舟渡。两岸群情挥手处,眺望水中摇橹。思忆屈子当年,赤心肝胆雄篇。激励子孙后代,中华圆梦今天。
曹汉杰
破阵子·端午
职场贪多民怨,庙堂佞众忠伤。壮志难酬遭陷害,抱石沉江自溺亡。殉身报楚湘。憎恨君昏误国,更仇魔乱朝纲。英烈深冤终得雪,岁岁端阳颂九章。汨罗祭国觞。
陈士兆
青玉案·端午遐思
携雏扶老伤离苦,鸟依柳,人何处?淡扫蛾眉开绮户。蚁茶桂酒,玉灯金盏,欲饮还无趣。问君夜夜和谁诉?妾梦悠悠是何故。莫非心归天上女。温言柔誓,情谈款叙,难道随风去。
王增明
鹧鸪天·端午忆事
尤记儿时端午忙,贪馋蒜蛋站锅旁。家贫无米粽难做,邻富夹馍传味香。绒扣手,肚涂黄,洗身艾水去灾殃。谁知祭悼屈原事,只讨新衫换旧裳。
林云显
鹧鸪天·忆屈原
每到端阳祭屈公,粽香甜蜜抛河中。天庭频洒龙舟泪,诗苑同传古韵风。谈古楚,怨声洪,人人都恨楚王熊。若听屈子良言劝,不会沦登敌国笼。
刘建枢
小重山·端午
芦叶千层角黍香。且氤氲洗罢,换新装。红绒系腕点雄黄。争斗草,喜坏小儿郎。今又过端阳。溯源屈子恨,不堪伤。问谁记取汨罗江?宗文化,传统应弘扬。
庄德同
鹧鸪天·粽子(新韵)
三角尖尖裹碧衫,金丝缕缕绕腰缠。深情款款温馨漾,香味浓浓入口甜。包绿粽,问青天,谁将正气铸民间。龙舟竞渡千帆过,一曲离骚万古传。
徐一慈
南乡子·端午祭
何处赛龙舟,扬子江中搏激流。今昔离骚传广宇。悠悠。遥祭三湘意未休。屈子欲何求,华夏航天壮志酬。告慰千年冤大白。神谋。香粽甘醪今解愁。
许攀
临江仙·端午怀屈子
三闾大夫行美政,路长求索焉停。举贤修法抗残秦,一朝遭诽谤,社稷遂危倾。国破家亡殉祖楚,世人不辨浊纯。楚辞骚赋误生平,汩罗清澈水,为子洗冤情。
安金丽
卜算子·端午有感
端午粽飘香,炫舞龙舟漾,锣鼓喧天竞技行,奋勇不相让。又把离骚传,永缅忠良将。盛世中华享太平,志士仁人旺。
新诗
翁正太
端午节祭屈原
水儿呀,你慢慢地流
鱼儿呀,你慢慢地游
因为呀,三闾大夫他还没远走
他佩戴着宝剑,披散着头发
何由何由
原来他要把汨罗江投
到阴间,他要挥剑杀绝红尘鬼魔
纵身江水,他要洗尽尘世污垢
以死明志与谏诤
表白他的忠良清白与宏猷难酬
风萧萧兮,雨稠稠
鱼慢游呀水慢流
欲将屈子挽留
民喊冤呀,忠信抒愁
争擎酒樽向龙舟
离骚高唱香囊系
人间正足千秋
冰凌子
端午
走近这个月,总带着点肃穆
没有月亮的天空
没有蝉鸣的喧染
芦苇肃立岸边
麦子焦黄地渴望归仓
有一种恨恨的情绪
却不知该恨谁
是这无尽的夜色
是这清清的江水
还是这江水里的鱼……
皇宫的灯光依旧灿烂辉煌
笙歌燕语流觞樽饮环萦着风情
不远处的马嘶戈鸣逼近,杀声逼近……
这是我的国啊,为何沉醉不醒
只好把宏图大志锤炼成精绝的诗赋
仰天唱咏“吾将上下求索……”
忧思与绝望燃起冒不出火头的浓烟
必须选择一种形式,告白或警醒
汩罗江的水静静等待
江水里的鱼列好仪仗
满天的星都落进江底
只需一个纵跃,把余音留在身后
每逢端午时节勾引一代一代地思考
神剑
妈妈包粽子
妈妈在立夏前后
摘下许多苇叶
一把把挂在阴凉的地方
慢慢地风干
眼角边露出的微笑表情
那是她对未来的粽子
清香可口的自信
一个个端午的前夜
那时候没有灯光只有烛光
没有烛光的时候可以借用月光
妈妈坐在一轮弯月下
包起了一个个粽子
整整齐齐放在餐桌上或者筛子里
在弯月退去的夜色里
隐隐约约像是一片山丘
妈妈再次仔细的查看
倘若发现哪个粽子
站立得不稳
她会小心的重扎扶正
嘴里喃喃自语不能有任何马虎
那可是代表一位先烈的凛然正气
陈道德
端午(组诗)
粽子
自古以来
国人品质与形象
棱角分明,刚柔并济
五月里吃出的不只有甜糯
细品味
酸涩、苦楚、辛辣
更有血性与激情
艾草
把守,蚊虫拒之于门外
激发经络脉穴,醒脑提神
袪邪扶正,药理治病理
一株草,担当
精神家园的寄托与缅怀
菖蒲
蒹葭苍苍,置身水央
心念伊人,守门护窗
以忠诚化剑,锋刃寒光
斩妖魔,除魑魅魍魉
一旦魂魄被附体
又岂是草木
一旦使命被赋予
不只是情怀更是担当
内涵。无限释放正能量
龙舟
图腾更是精神。龙
知道屈子屈
便在渊处拥抱
跃出。也贴紧屈子身体
作深情地亲吻
泪花跌落溅起浪花
鼓点铿锵,震慑魂魄
桨起,逐浪推舟
向彼岸,家园
屈原
满腔爱一腔恨
交织成情怀。爱国
以赴死的绝决
纵身一跃,激起纯洁浪花
汇成咸津苦涩汩汩流淌
奔流不息
每年一天只为一个人。思念
神州多了一种精神符号
华夏多了一个纪念节日
民族添加了品格,气节与烙印
楚韵微刊编辑部
主编:杨学军
副主编:潘莹刘增昌
审稿:朱玉明
收录:徐海平
校对:李敏
编辑:张娟
终审:杨学军潘莹刘增昌
扫码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donglingcaoa.com/dlctx/9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