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夏夜,西北地年纪最大的李老伯,在他过完98岁生日后走了,带走的还有西北地难以忘怀的记忆。
一一题记
1
西北地,是个地名。
小时候,我们居住的焦作矿务局王封煤矿家属区一一焦作市中站区新採煤中街,俗称"西北地"。北,不念beⅰ,而按当地俗话念bo。若你按普通话念西北地,好像有点南方细声侬语,有些轻漂,而只有重重按bo说,才有厚重的亲切感。这两年我写过几篇矿区的文章,群里霎时就有人发问:王老师,西北地的吧?就如那割不断的乡愁一般,让人怀恋。西北地,让我又多认了十几位文友。确切地讲,西北地就是家属院11-20排房西北角那块区域,来户人家。如今还清晰记得粮本上的地址,就是龙飞凤舞的"西北地"三个剽悍的大字。西北地,直白地告诉你,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城的边缘地带西北角,是城乡结合部,它与东王封村一河之隔,与李封村唇齿相依。从地图上识别,自然让人联想到与俄罗斯和朝鲜的地理关系。
西北地,意味着偏远,王封煤矿家属区20排房后面紧邻李封村后小庄散落的几户人家,往北百余米,就是太行山麓。偏远及人居酷似东北的北大荒,东北一部分人是闯关东过去的,而西北地居民全是各个县的农民因到煤矿工作聚集而来。就以我们15排房这一节的五家来说,杨伯家是韩王的,郑伯家是温县的,李伯家是东焦作的,窦伯家是辉县的,我们王家来自修武县大韩村。
由于位置偏远,那时的城乡差别也不是很大,除了城市户口有优越感外,仅从家属区几排房百十号人共用一个厕所可见一斑。然而,距真正的城,却都是一样的,你少走一步都到达不了市里头。那时1路公交车终点站在中站区跃进路西头,我们从家走到车站也得十几分钟。到市里乘公交5分钱,我们也不舍得花,在星期天结伴推着铁环,顶着烈日,徒步十几里地来到市新华书店(现三维广场的位置),看画书买画书。距老家更远了,当时号称70里地,老家意味着遥远,仿佛在天涯海角一样。那年,爷爷去世,我们坐着哥哥拉着平板车,整整走了一夜。现在开车半个小时即到,发展缩短了距离,老家就在跟前。十年前,随着棚户区改造,新採煤街所处的地带被随之崛起的百余栋楼房的云台小区代替。而今,2路、27路、31路公交车终点站也延伸到了小区门囗。时光飞逝,西北地的名称也将随着百年老矿退出历史舞台。
2
抽暇拾掇家什,无意间发现十多年前矿区家属院拆除建楼房时我家的门牌:焦作市中站区新採煤中街号。刹那间,蓝底白字的门牌似雾幔一般幻化升腾开来,原先我们居住的街道社区,一排排青砖瓦房历历在目,左邻右舍男女老少浮现眼前,自然而然“远亲不如近邻”的老话也随之萦绕耳畔。
中国自古就有一句俗话叫做:“远亲不如近邻。”反映了邻居之间互相帮助依靠的社会现象。唐代诗人王勃也留下著名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用“知己”和“比邻”来相对,反映出当时邻居关系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随着社会的进化,人们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可怀旧心理却日渐浓烈,也许是久居钢筋水泥的丛林,也许是楼房人情的冷漠,才唤起对原来家属院的追忆。
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焦作王封煤矿,是英国福公司一百多年前始建开采的,其矿工居住条件甚差,直至解放后政府才给矿工及家属新建了青砖瓦房,才有了邻里关系几十年如一日的融洽、和谐,才使“远亲不如近邻”得以传播着温暖,演绎着温馨。
《说文解字》称:“五家为邻。”“邻”是古代一种最基础的居民组织。从六十年代起,我们父辈在王封矿工作的五个家庭居住在新採煤中街15排房,一住就是几十年,可谓老门老户。我虽然搬出去20多年了,可从西向东依然能叫出四家老伯的姓名一一窦方喜、李荣花、郑洪国、杨来成,家里的孩子们更是熟络。在三哥组织下,我们建立了老街坊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donglingcaoa.com/dlctx/8861.html